2012年“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教学成果奖”获奖名单公示,公司喜获一等奖两项,二等奖一项:
一等奖:“公共管理硕士(MPA)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”(薛澜、巫永平、彭宗超、程文浩、沈勇);“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国情教育的新探索——《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》系列课程建设”(胡鞍钢、王亚华、周绍杰、熊义志)。
二等奖:“高校在建设世界先进干部教育体系中发挥的作用”(刘辉、薛澜、李莉萍)。
2012年“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教学成果奖”获奖名单公示
经2011~2012学年度第24次校务会议讨论通过,以下115个项目获得2012年“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教学成果奖”,其中特等奖3项,一等奖56项,二等奖56项,现予以公示。
公示期:2012年6月11日至2012年6月24日。
公示期间,如有任何异议,请采用书面形式,具名向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反映。
地址:四教五层,联系电话:62782914。
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
2012年6月11日
2012
年“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教学成果奖”获奖名单
特等奖(
3
项)
序号
|
推荐成果名称
|
主要完成人姓名
|
完成单位
|
1
|
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综合创新体系
|
郑力、赵晓波、成晔、吴甦、张伟
|
工业工程系
|
2
|
清华计算机科学实验班: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改革与实践
|
姚期智、王跃宣、段远源
|
交叉信息院、教务处
|
3
|
现代服务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研究与示范
|
孙家广、顾明、张少华、范莉娅、石虎
|
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软件学院、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、现代服务工程标准体系联合研究中心
|
一等奖(
56
项)
序号
|
推荐成果名称
|
主要完成人姓名
|
完成单位
|
1
|
以人居科学为指导探索本硕统筹建筑实践教学新模式
|
朱文一、单军、钟舸、王贵祥、宋晔皓
|
建筑学院
|
2
|
着力建设青年教师队伍,创新结构工程系列课程教学模式
|
冯鹏、陆新征、李全旺、杨军、潘鹏
|
土木系
|
3
|
弘扬乐水兴业的水利文化,创新知行并举的育人体系
|
陈永灿、金峰、张其光、李丹勋、丛振涛
|
水利系
|
4
|
以合理布局和优化结构为目标,构建全程化、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就业工作体系
|
张其光、朱德军、丛振涛、任园园、张治
|
水利系
|
5
|
面向前沿、立足实践的《工程经济学》课程改革与创新
|
唐文哲、郑思齐、龙奋杰、刘洪玉、强茂山
|
水利系、建管系
|
6
|
校园实践教育基地-地质之角建设的理念、创新与成效
|
张建民、温庆博、郭樑,徐文杰、殷昆亭
|
水利系、员工总会
|
7
|
我国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
|
郝吉明、周琪(同济大学)、胡洪营、陈文(高教社)、陈吉宁
|
环境学院
|
8
|
基于真实校园环境的监测实践教学模式的十年实践
|
余刚、黄俊、段凤魁、王月伶、邓述波
|
环境学院
|
9
|
倡导自主探究,培养综合能力--“机电控制系统实践”精品课建设
|
孙振国、王力、都东、张文增、洪玉萍
|
机械系
|
10
|
结合专业特征的全员全过程个性化就业引导育人体系建设
|
单际国、马明星、张婷、崔旭龙、刘源
|
机械系
|
11
|
从课程设计到综合创新实践—机械设计综合实践课程的建设
|
季林红、阎绍泽、高志、王人成、肖丽英
|
精仪系
|
12
|
面向现代设计技术的图学教育体系研究
|
田凌、冯涓、吴志军、黄利平、刘敏
|
精仪系
|
13
|
践行实践育人,感悟知行合一——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
|
王雪、阮勇、王晓峰、李玉和、邓焱
|
精仪系
|
14
|
强化科研引领和优势转化,建设能源动力学科实践教育体系
|
倪维斗、李政、史琳、段远源、祁海鹰
|
热能系
|
15
|
服务于能源动力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论文训练管理体系
|
祁海鹰、杨海瑞、吕子安、佟会玲、李水清
|
热能系
|
16
|
车辆工程学科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
|
帅石金、杨福源、周青、李建秋、候之超
|
汽车系
|
17
|
工程与艺术结合的汽车车身设计方向人才培养
|
周青、王波、周力辉、金达锋、夏群生
|
汽车系
|
18
|
党员是永不换届的班委—兵器定向生以党建为根基,以党建带班建的育人体系建设
|
马春生、熊剑平、林成涛、黄开胜、郝瀚
|
汽车系 、定向生办
|
19
|
构建电气工程学科“三足鼎立”的实践教学体系
|
于歆杰、康重庆、徐飞、赵伟、董嘉佳
|
电机系
|
20
|
电子信息科学类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
|
王希勤、黄翊东、李国林、马晓红、李冬梅
|
电子系
|
21
|
国际机器人竞赛推动的研究型实践教学
|
赵明国、张涛、石宗英、曹丽、徐文立
|
自动化系
|
22
|
工科研究生数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——《矩阵分析与应用》课程建设
|
张贤达、韩芳明
|
自动化系
|
23
|
培养工程实践综合力、倡导团队协作人文精神——全国老员工智能汽车竞赛的实践
|
卓晴、王京春、黄开胜、江永亨、曾鸣
|
自动化系、汽车系、工物系
|
24
|
构建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EDA实践教学平台
|
陈玉洁、高力立、张莉、王燕
|
微纳电子系
|
25
|
改革和创建计算固体力学教学新体系,培养高水平工程力学人才
|
庄茁、张雄、岑松、郑小平、刘应华
|
航院
|
26
|
面向国家公共安全应急需求,创新培养一流工程硕士人才
|
申世飞、疏学明、袁宏永 张辉、范维澄
|
工物系
|
27
|
化工学科高水平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实践
|
骆广生、魏飞、郭宝华、邱彤、余立新
|
化工系
|
28
|
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高水平研究生拔尖人才的创新培养
|
潘伟、张政军、唐子龙、林元华、李正操
|
材料系
|
29
|
基于整合性、体验式学习的管理教育模式创新
|
钱颖一、杨斌、高建、朱岩、高旭东
|
经管学院
|
30
|
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国际化本科教育体系建设
|
钱颖一、白重恩、杨斌、 朱玉杰、钟笑寒
|
经管学院
|
31
|
注重国际合作创新、建设一流女性创业教学项目
|
高建、薛镭、朱恒源、程源、谢绮红
|
经管学院
|
32
|
公共管理硕士(MPA)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
|
薛澜、巫永平、彭宗超、程文浩、沈勇
|
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
|
33
|
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国情教育的新探索—《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》系列课程建设
|
胡鞍钢、王亚华、周绍杰 熊义志
|
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
|
34
|
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程建设
|
彭林、程钢、刘晓峰、顾涛、王振华
|
人文社科学院
|
35
|
推进素质教育,创新培养模式
|
袁驷、曹莉、程钢、蔡文鹏、杨春
|
人文社科学院
|
36
|
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-人文、社科实验班建设
|
张勇、彭刚、刘颖、陈琪、王天夫
|
人文社科学院
|
37
|
“参与式、应用型”英语第二课堂学习环境构建
|
吴霞、柏晓静、郑文博、刘昊、张为民
|
外文系
|
38
|
开创外文素质教育全新模式—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大一员工暑期外语文化活动月实践与探索
|
张文霞、张为民、张文雪、刘世生、刘楠楠
|
外文系、教务处
|
39
|
国际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路径
|
王振民、王晨光、黎宏、申卫星、魏晶
|
法学院
|
40
|
建设《清新时报》第二课堂专业实践平台,创新探索因材施教的有效模式
|
金兼斌、王君超、周勇、赵曙光、凌云
|
新闻学院
|
41
|
探索“因材施教”教学新模式,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、吸引力和实效性
|
艾四林、赵甲明、蔡乐苏、解安、帅松林
|
马克思主义学院
|
42
|
面向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
|
郑莉、李秀、乔林、许斌、张新钰
|
计算机系
|
43
|
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条件下的计算机本科专业培养体系的设计与实践
|
孙茂松、周立柱、林闯、胡事民、冯建华
|
计算机系
|
44
|
全员全过程全覆盖专业教育,助力员工规划计算人生
|
张小平、刘奕群、刘知远、贾珈、蔡英明
|
计算机系
|
45
|
系统化创新性计算机硬件实验体系
|
杨士强、赵有健、刘卫东 全成斌、朱小梅
|
计算机系、电机系
|
46
|
“信息艺术设计”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探索
|
鲁晓波、史元春、崔保国、付志勇、徐迎庆
|
美术学院
|
47
|
基于思维与实践并行的综合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群建设
|
柳冠中、邱松、蒋红斌、刘新、唐林涛
|
美术学院
|
48
|
培养21世纪复合型染织设计人才教学研究与实践
|
田青、贾京生、陈立、张宝华、张树新
|
美术学院
|
49
|
适应老员工活、密切师生联系的新生导引项目建设
|
过勇、王赢、王松涛、张超、南彬
|
校团委、员工部、离退休处
|
50
|
以"两个计划"和"两项工程"为载体,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探索与实践
|
欧阳沁、凌云、孙宇、黄志民、王赢
|
员工部
|
51
|
基于“四个结合”的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国防生教育探索与实践
|
史宗恺、熊剑平、过勇、顾佩、凌铁
|
员工部、教务处、总政驻校选培办
|
52
|
发展高层次职工教育的战略研究与实践
|
张毅、吴运新、唐子龙、刘丽霞、章燕
|
国际处、教务处、研究生院
|
53
|
培养面向基层公共部门的优秀研究生人才
|
张小平、王达品、黄晟、荣飞、于涵
|
研究生工作部
|
54
|
基于分类引导理念的生涯规划实践体系建设
|
张小平、王磊、熊义志、林成涛、李泽芳
|
研究生工作部、员工处
|
55
|
强化导师职责,统筹资助体系,稳步开展公司产品机制改革试点工作
|
高策理、刘惠琴、孙炘、屠中华、郭钊
|
研究生院
|
56
|
探索国际评估模式,推动一流团队建设,促进创新人才培养
|
贺克斌、孙炘、袁本涛、张圆圆、于歆杰
|
研究生院、教研院、 电机系
|
二等奖(
56
项)
序号
|
推荐成果名称
|
主要完成人姓名
|
完成单位
|
1
|
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从本科生抓起:空气洁净技术课程的教、学、研结合模式探索
|
赵彬
|
建筑学院
|
2
|
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国际工程暑期学校—全球视野、行业前沿,模式创新、国际品牌
|
方东平、吴凡、陈传、韩晓峰、魏敏
|
建管系
|
3
|
以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,创新施工实习教学体系,推进贯通式实践能力培养
|
李小冬、冯鹏、郑思齐、杨述、刘洪玉
|
建管系
|
4
|
野外测量实习在全方位人才培养中的作用
|
赵红蕊
|
土木系
|
5
|
德才兼备,文化育人——以一二﹒九合唱推动基层集体建设和文化建设
|
马智亮、刘西拉、杨帆、杨薇、程晓辉
|
土木系、建管系
|
6
|
环境学科职工培养跨越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
|
刘建国、王玉珏、胡洪营、左剑恶、杜鹏飞
|
环境学院
|
7
|
面向机械工程领域的工程实践教育培养体系构建及实践
|
曾攀、吴爱萍、都东、许庆彦、史清宇
|
机械系
|
8
|
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中研究型项目训练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
|
刘莹、郝智秀、沈强、高志、刘向锋
|
精仪系
|
9
|
《机械设计》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
|
刘向锋、刘莹、高志、肖丽英、沈强
|
精仪系
|
10
|
以员工为主导的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实践
|
索双富、季林红、李双寿、杨建中、刘向锋
|
精仪系、训练中心
|
11
|
谋划长远,科学统筹,锻造可堪大任的优秀国防生班集体
|
杨建中、杨东超、 马悦、张承龙、于世洁
|
精仪系
|
12
|
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工程教育体系改革与实践
|
李克强、黄开胜、杨福源、田光宇、马春生
|
汽车系
|
13
|
汽车企业集团首席技术官(CTO)教学体系
|
李显君、帅石金、王煦云、洪旭旭
|
汽车系
|
14
|
面向工程创新素质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
|
赵晓波、成晔、李斌锋、蔡临宁、吴甦
|
工业工程系
|
15
|
电路原理实验创新素质培养的理念、方法和实践
|
徐云、张丕进、周红、叶朝锋、奎丽荣
|
信息学院
|
16
|
《现代控制理论》精品课建设
|
梅生伟、张雪敏
|
电机系
|
17
|
多措并举,构建电路原理课程完善的学习环境
|
于歆杰、朱桂萍、刘秀成、郭静波、赵伟
|
电机系
|
18
|
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的《电磁兼容》课程教学
|
何金良、余占清、张波、胡军
|
电机系
|
19
|
以素质测评为先导的员工全面素质培养体系建设
|
牛犇、向辉、郑泽东、曹海翔、王俐
|
电机系、员工处
|
20
|
电子系“物理电子学基础实验”教学平台与课程建设
|
马晓红、韩彦军、刘仿、熊兵、吕晖
|
电子系
|
21
|
《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》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
|
黄永峰、孙甲松、文迪
|
电子系
|
22
|
结合重大科研成果,培养创新拔尖人才——数字电视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
|
潘长勇、王劲涛、王军、阳辉、杨昉、齐羽
|
电子系、信研院、科教仪器厂
|
23
|
高年级专业课的贯通教育——以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为例
|
李清、陈禹六
|
自动化系
|
24
|
自动化系研究生学术文化教育的工作体系建设
|
杨帆、胡坚明、范文慧、古槿、徐海鸥
|
自动化系
|
25
|
适应国家半导体战略发展需求,进行集成电路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
|
刘雷波、伍冬、吴行军、周润德
|
微纳电子系
|
26
|
情境教育、归宿引导——面向三航单位的就业文化建设
|
邓宇、王兵、岑松、杨京龙、李俊峰
|
航院
|
27
|
开拓创新,探索多学科优势资源培养医学物理工程硕士人才
|
王石、王广志、吴朝霞、葛秀霞、刘爱华
|
工物系、医学院
|
28
|
思行合一,创新积极分子培养模式
|
冉锐、任富建、袁礼新、丁宁、张弛
|
材料系
|
29
|
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发展
|
秦联华、路峻岭、任乃敬
|
物理系
|
30
|
大学物理小班习题课建设
|
安宇、陈信义、马万云、李桂琴、李列明
|
物理系
|
31
|
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化学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
|
李兆陇、阴金香、张四纯、尉京志、周云
|
化学系
|
32
|
以系统化及双语教学为特色的研究型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模式
|
张淑平、李鹏、李英姿、刘进元、张贵友
|
生命学院
|
33
|
高校在建设世界先进干部教育体系中发挥的作用
|
刘辉、薛澜、李莉萍
|
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
|
34
|
国际关系英文硕士(MIR)培养模式探索
|
史志钦、张传杰、李彬、陈琪、孙学峰
|
人文社科学院
|
35
|
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探索
|
史安斌、陈昌凤、司久岳、周庆安、杭敏
|
新闻学院
|
36
|
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两个“转化”
|
蔡乐苏、王宪明、欧阳军喜、舒文、华表
|
马克思主义学院
|
37
|
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服务社会与自我教育相结合——马院研究生理论学习报告团的创新实践
|
朱安东、张瑜、翁贺凯、吴俊、何建宇
|
马克思主义学院
|
38
|
完善体育课程模式,推进体育教学改革,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
|
赵青、陈伟强、陆淳、杜超、马勇志
|
体育部
|
39
|
全数字化智能型教学环境建设与运行管理
|
钟晓流、陈基和、许俊华、唐子龙、陈筱昕
|
电教中心、教务处
|
40
|
突出能力,强化实践—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
|
谌卫军、郑莉、毛希平
|
计算机系
|
41
|
装饰材料创作营—装饰材料应用与创新实验教学
|
杨冬江、方晓风、聂影、张月、梁雯
|
美术学院
|
42
|
数字娱乐设计二学位团队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
|
付志勇、冼枫、王之纲、张烈、师丹青
|
美术学院
|
43
|
以传统精神促理想信念,以行业优势促实践引导,切实形成战略重点行业就业优势
|
周羽、孙玉良、王贤刚、艾德生、刘沣漪
|
核研院
|
44
|
凝练工程文化,深化通识教育基础,探索跨学科创新课程平台的建设
|
卢达溶、汤彬、李双寿、段远源、闻星火
|
训练中心、教务处、实验室与设备处
|
45
|
《老员工心理训练与潜能开发》课程建设
|
李焰、刘丹、赵丽珠、王旭
|
员工部
|
46
|
教练技术在老员工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
|
熊义志、韩威、蔡甄、蔡志楠
|
就业中心
|
47
|
资助与育人结合,服务与培养统一,强化勤工助学育人功效的探索与实践
|
耿睿、韩标、高瑄、曲莎莎、王伟
|
员工部、保卫部、图书馆、物业中心
|
48
|
构建全流程信息系统,提升职工教育管理水平
|
陈强、章燕、周星、叶桂芹、吴运新
|
国际处
|
49
|
选课制的创新与实践
|
宣华、郭大勇、付小龙、李华昕、唐子龙
|
教务处、计算中心
|
50
|
探索实践性、复合型、协同式为特色的培养模式,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
|
高虹、刘惠琴、王钰、 康妮、徐鹏
|
研究生院
|
51
|
基于研究生特点的新生德育工作体系建设
|
黄晟、武晓峰、黄红选、钱婷、钟晓征
|
研究生工作部
|
52
|
央企班组长管理能力远程培训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
|
李思源、张先、丁武、刘美娟、刘树宅
|
继教学院
|
53
|
构建国家法治社会建设需求的政法干部综合素能提升课程体系
|
张忠义、王少军、唐玲、胡小青、孙茗
|
继教学院
|
54
|
面向地区重大需求,推动省校互动合作,提升山西省政府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探索与实践
|
玉石、周学敏、张潇潇、刘立军、李杰
|
继教学院
|
55
|
《高新企业的创办与管理》课程建设与研究
|
林功实、李光玉、顾立基
|
深研院
|
56
|
硕士研究生实践教育模式探索
|
林孝康、孙春柳、廖庆敏、马文渊、詹多彦
|
深研院
|